宋朝曾有规定,皇家同姓可封王不可拜相。
据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为了避免皇室的后裔们觊觎皇帝宝座,对此产生兴趣和野心,对皇帝地位构成威胁,宋太祖规定皇家血统的贵族们不得升任宰相。
在赵汝愚之前,宋朝从没有出现过同姓以宰相身份出现朝堂的先例。
那么,赵汝愚是如何做到考取状元,为官并称相的呢?
分两步来说:
靖康之变,金人把赵宋皇室的龙子凤孙几乎全部掳走,带到辽国。
康王赵构本来被朝廷派去与金人谈判,半路事情有变,不得不退回。
又考虑到京都被占,不安全,所以带着小拨人马南下扬州。
赵构因祸得福,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他在南方称帝宋高宗。
金人穷追不舍,为了抵抗金国,南宋朝廷需要大量人手帮着治理朝政,宋高宗便允许宗室子弟参与政事,在朝廷里任职。
赵汝愚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世孙,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他曾经说:“大丈夫留得汗青衣服纸,始不负此生。
参加科考,可以让赵汝愚有机会实现心中的报复。
26岁的赵汝愚进京参加殿试,稳稳地拿了第一名,被点名为状元。
他是宗室子弟中唯一考中状元的。
进入官场以后,赵汝愚尽心竭力地尽忠职守,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能力。
赵汝愚用“釜底抽薪”的计策,瓦解了羌人的分支,平定四川边境羌人的骚扰,得到宋孝宗的赏识。
赵汝愚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信州知州、台州知州等职,后来成为宰相与著名的“绍熙内禅”事件有关。
公元1187年,宋高宗去世,宋孝宗以守孝服丧为由,申请退位。
公元1189年,宋孝宗正式宣布退位,移居重华宫,为太上皇。
太子赵惇登上皇位,是为宋光宗。
宋光宗性格懦弱,心无大志。
还是太子的时候,每次宋孝宗和赵惇兴致盎然地谈起恢复大业的时候,赵惇并不喜欢听。
赵惇只是碍于父皇的威严,不敢发作,只好勉强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还时不时地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宋光宗与宋孝宗的关系紧张,还与皇后李凤娘在旁边煽风点火有关。
李凤娘出身将门,在军营中长大,性格泼辣刁蛮。
但是长相美艳,宋光宗对李凤娘可谓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宋孝宗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媳妇,李凤娘记恨在心里,在宋光宗耳边说宋孝宗的不是。
一边是妻子,一边是父亲,把懦弱的宋孝宗夹在中间两面为难。
宋光宗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还会去看望父亲,后来索性以公务繁忙为借口,一年半载都不去问安。
宋孝宗虽然上了年纪,但是心里明镜般清楚宋光宗在刻意回避自己。
这时候,有流言传出,说宋孝宗有意立次子赵恺的儿子赵抦为太子。
听到流言,宋光宗夫妇惊呆了,宋光宗和李凤娘生育有儿子赵扩,怎么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为了得到证实,宋光宗和李凤娘找宋孝宗询问,打算何时立太子?谁知道宋孝宗却说立太子一事不宜过急,等过一阵再商议。
宋光宗夫妇回去一盘算,这样看来流言很可能是真的。
从那以后,李凤娘对宋孝宗更加怨恨,宋光宗赌气再不踏进重华宫的门。
父子关系越闹越僵,闹到满城风雨。
朝堂上下对宋光宗不守孝道颇多指责。
宋朝是讲究儒家伦理道德的,宋光宗作为一国之君,更应该以身作则严守孝道。
大臣们陆续上书,宋光宗心里知道自己做得太过绝情,思来想去,觉得应该去探望父亲。
可是,李凤娘不愿意,又哭又闹撒泼打滚,看着皇后这样坚决,宋光宗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把父亲丢在一边。
另一边,宋孝宗常年见不到儿子宋光宗,孤单思念,又想到儿子的绝情,一气之下,大病不起。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宋孝宗驾崩。
宋孝宗病重的时候,宋光宗没有去看望过一眼。
现在宋孝宗病逝,宋光宗应该良心发现去看望吧,没有料到,宋光宗不但不去,整日在后宫酒宴歌舞。
无论众臣怎么劝谏,宋光宗就是不听,他不相信这是真的。
这个时候,宋光宗神经过敏胡乱猜疑,担心宋孝宗给自己设下圈套,要陷害他。
有一位大臣甚至拖着宋光宗的衣服说:“天子当以安社稷、定国家为孝,今中外忧患,万一生变,将置太上皇于何地?”
宋光宗居然撕破衣服哭着逃回寝宫。
众人见此情景,对宋光宗彻底失去信心。
群臣愤怒,前后有100多人请辞官。
赵汝愚和韩侂胄商议,请太皇太后也就是宋高宗的皇后出面支持丧礼,并强行将皇位禅让给嘉王赵扩。
宰相刘正告病辞官,身为枢密使的赵汝愚不得不出来主持大局,最终逼宋光宗退位,拥立赵扩为帝。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绍熙内禅”事件。
赵汝愚力挽狂澜,拥立宋宁宗即位,促使政权转危为安。
宋宁宗为表示对赵汝愚的信任,提拔他为右丞相一职,如此,赵汝愚成为宋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宗室宰相。
#阅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