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事件是真的吗?
泰坦尼克号事件是真泰坦尼克号是当界上体积最庞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有“永不沉没”的美誉 。然而不幸的是,在它的处女航中,泰坦尼克号便遭厄运——它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科夫(Cobh),驶向美国纽约。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造成右舷船艏至船中部破裂,五间水密舱进水。次日凌晨2时20分左右,泰坦尼克船体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大西洋底3700米处。
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逾1500人丧生,其中仅333具罹难者遗体被寻回。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为惨重的一次海难,其残骸直至1985年才被再度发现,目前受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保护。

扩展资料
事故原因:泰坦尼克号残骸再现后,科学考察队采集了金属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了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重要细节:造船工程师只考虑到要增加钢的强度,而没有想到要增加其韧性。
把残骸的金属碎片与如今的造船钢材作一对比试验,发现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的水温中,如今的造船钢材在受到撞击时可弯成V形,而残骸上的钢材则因韧性不够而很快断裂。
由此发现了钢材的冷脆性,即在-40℃~0℃的温度下,钢材的力学行为由韧性变成脆性,从而导致灾难性的脆性断裂。而用现代技术炼的钢只有在-70℃~-60℃的温度下才会变脆。
不过不能责怪当时的工程师,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为了增加钢的强度而往炼钢原料中增加大量硫化物会大大增加钢的脆性,以致酿成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剧。
泰坦尼克号事件
大家都知道电影《泰坦尼克号》中Jack和Rose感人的爱情故事,但电影无法完整的陈述事实。
1912年4月14——15日,号称“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撞上冰山后沉没,整个过程惊心动魄,也非常感人。

美国时代周刊2012年公布了一组照片,真实地还原了一百年前“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场景。这些照片由业余摄影师弗朗西斯·布朗拍摄。他曾经乘坐“泰坦尼克号”从英格兰的南安普敦旅行到爱尔兰的科夫市。本来这位业余摄影师还要继续跟随“泰坦尼克号”完成剩下的旅程,因为当时船上一位富豪朋友为他提供了全程票。然而,到了科夫市后,布朗接到了上级牧师的通知,要他停止旅程立即返回驻地。因此他有幸躲过了这次死亡之旅,并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
获救的泰坦尼克号副船长在许多年以后,公开了沉船的事发经过,并披露了很多在电影中没有被呈现的细节。
1912年4月14日(14日发生撞击,15日沉没)那个恐怖的夜晚,泰坦尼克号上共有705人得救,1523人罹难。当年38岁的查尔斯·莱托勒是二副(第二任副船长),他是最后一个被拖上救生船的、职位最高的生还者。

二副 查尔斯·莱特勒
他写下了长达17页的回忆录,讲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的细节。
面对即将沉入海底的巨大灾难,船长命令:先让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艇。许多乘客显得十分平静,一些人则拒绝与家人分开。
莱托勒高声喊道:“女人和孩子们过来!”然而,根本找不到几个愿意撇下亲人、独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
莱托勒回忆道:“只要我还活着,那一夜我永远无法忘记!”

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在最后的时刻下达命令↑

电影里的爱德华·史密斯船长和真实的他↑
这里插播一段视频,据说史密斯船长并没有死,而是在海难发生80年之后被找到:
史密斯船长有时空穿梭的可能:↓
1991年8月9日,欧洲的一个海洋科学考察小组租用的一艘海军搜索船正在冰岛西南387公里处考察时,意外地发现并救起了一名60多岁的男子。当时,这名男子安闲地坐在一座冰山的边缘,他穿着干净平整的白星条制服,猛吸他的烟斗,双目眺望无际的大海,脸上显示出一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表情。但谁也不会想到 ,他就是失踪近80年的“泰坦尼克号”上大名鼎鼎的船长史密斯,并几次拒绝科考小组对他的援救 。
著名的海洋学家马文·艾德兰博士在救回史密斯船长之后,告诉新闻记者说,“没有任何事情的发生会比此事更让我吃惊的了”。他不知道在北大西洋那儿发生了什么,被救的人并非行骗之徒,而是“泰坦尼克号”上的船长,是最后随船一起沉没后失踪的人。更为惊奇的是,史密斯虽则已是140岁高龄的老人,但仍然像位60岁的人,而且在他获救时,一口咬定是 1912年4月15日,并几次劝阻救助人员不要救他,船既然已被冰山撞沉了,最后的气浪把他抛到了冰山上,他这个船长也只有与冰山共存了。
精神病心理学家扎勒·哈兰特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后,认为他的生理和心理很正常。哈兰特博士曾于1991年8月18日的一个简短新闻会上指出,通过保存在航海记录中的指纹验证,可以确认他的身份就是泰坦尼克号船长史密斯。
在第一艘救生艇下水后,莱托勒对甲板上的一名叫做斯特劳的女士说:“你能随我一起到那艘救生艇上去吗?”
没想到她摇了摇头:“不,我还是待在船上好……”
她的丈夫问:“你为什么不愿意上救生艇呢?”这位女士微笑着回答:“不必了,我要陪着你。”
此后,莱托勒再也没有见到过这对夫妇……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当时的世界第一首富)把怀着五个月身孕的妻子送上4号救生艇后,站在甲板上,带着他的狗,点燃一根雪茄烟,对着划向远处的小艇发出最后的呼喊:“我爱你们!”

阿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
泰坦尼克号一副(第一任副船长)曾命令阿斯特四世上船,被他愤怒地拒绝道:“我喜欢最根本的做法(保护弱者)!”
然后,这位世界首富把自己唯一可以逃生的机会让给了三等舱的一个爱尔兰妇女。
几天后,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打捞船员找到他的遗体时,他的头颅已被船上倒下来的烟囱打碎……

电影中的阿斯特四世和真实的他
他的资产可以建造十几艘的泰坦尼克号,然而,阿斯特四世拒绝了任何不被耻笑的逃生理由。在生命的紧要关头,这位伟大的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顶天立地的站在下沉的船上,就算受到船长的劝说,也笃定而从容。
著名的银行大亨本杰明·古根海姆,在船进水后,帮着呼吁和帮助人们登上救生艇,他喊道:“女士优先”。
大约是在凌晨1点30分,有人看到古根海姆和另外一些男士依然没有穿救生衣,而是身着正式的晚礼服,非常吃惊。船员问古根海姆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古根海姆回答:‘’我们穿上了我们最好的衣服‘’,古根海姆回过头看了看身边衣冠整齐的男士们,继续说道,‘’我们做好了像绅士一样沉入海中的准备‘’。他解释说:“我想男士们肯定十分怀疑自己是不是愿意就这么沉入海中。如果说没有足够的船只给妇女孩子的话,我很愿意玩这场作为男人的游戏。我不会在死亡面前当一个懦夫。告诉我的妻子……我会一直遵守男人的法则,一直到死。女士们不会因为本·古根海姆的懦弱而不能上救生艇。”
那是莱托勒最后一次看到他;而其他幸存者说在船下沉的时候,古根海姆还在甲板上坐着,小口地喝着白兰地、抽着雪茄。
在古根海姆给太太留下的纸条上写着:“这艘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被困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生,我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电影中的本杰明·古根海姆和真实的他↓

伊西多·施特劳斯是世界第二巨富,也是美国梅西百货公司的创始人。无论他用什么方法劝说,其太太埃达始终拒绝上救生艇。她说:“多少年来,你去哪我去哪,我会陪你去你要去的任何地方。”这位伟大的女性把自己的逃生艇位子让给了她的女佣,并把毛皮大衣脱下来甩给女佣说,“我用不到它了!”
八号艇救生员对当时已67岁的施特劳斯先生提议:“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小艇。”
斯特劳斯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登上救生艇。”
然后他挽着63岁的埃达的手臂,蹒跚地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电影中的施特劳斯夫妇与真实的他们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紧紧抱在一起接吻、被海水吞没的那对老夫妇的原型,就是斯特劳斯夫妇,只不过略微改动为两人在床上相拥而逝。

夫妇二人的纪念碑在纽约先驱广场、由施特劳斯先生所创办的Macy's美国梅西百货店内。在这个1912年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的纪念碑上,铭刻着这样的文字:“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 Many waters cannot quench love, neither can the floods drown it。)
一名叫那瓦特列的法国商人把船上的两个孩子送上了救生艇,委托几名妇女代为照顾,自己却拒绝上船。
两个孩子得救后,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登载了两个孩子的照片,直到他们的母亲从照片上认出了他们。不幸的是,那个拒绝上船的商人,就是孩子们永远失去的父亲。
新婚燕尔的丽德帕丝同丈夫乘坐“泰坦尼克号”去美国度蜜月,她死死抱住丈夫不愿独自逃生。
丈夫在万般无奈中一拳将她打昏。丽德帕丝醒来时,已在一条海上漂浮的救生艇上了。此后,她终生未再嫁,以此怀念亡夫。

幸存者Miss Mabel Francatelli当年的书信原稿↑
在瑞士洛桑的幸存者聚会上,史密斯夫人深情怀念一名无名母亲:“当时我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由于超载我上不去了,一位已经坐上救生艇的女士起身离座,把我一把推上了救生艇,并对我喊了一声:‘上去吧,孩子不能没有母亲!’”
没多久,泰坦尼克号沉没,这位伟大的女性没有留下姓名。后来,人们为她立了一个碑,叫做“无名母亲墓”。
死难者还有亿万富翁阿斯德、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等……他们把救生艇的位置让出来,给了那些素不相识的妇女。
泰坦尼克号上的五十多名高级职员,除指挥救生的二副莱托勒幸存,全部牺牲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凌晨2点,一号电报员约翰·菲利普接到船长的弃船命令,要求船上所有人员各自逃生。但他仍坐在发报机房里,保持着不停拍发“SOS”的姿势,直至最后一刻。
当船尾开始沉下水面,莱特勒听到在那生死离别的最后一刻,人们彼此呼喊的是:我爱你!我爱你!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向我们每一个人诠释着爱的伟大!

救生艇上的幸存者们,远望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冰冷的海水之中↑
也有例外:细野正文是日本铁道院副参事,男扮女装,爬上了满载妇女和儿童的十号救生船逃生。

细野正文
回到日本后,他立即被解雇。他受到了所有日本报纸和舆论指名道姓的公开指责,在忏悔与耻辱中苟活十年后死去。
有些人虽死犹生,精神永垂不朽,有些人虽生犹死,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果爱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纪念集会上,白星轮船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去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
《永不沉没》的作者丹妮·阿兰巴特勒感叹:“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责任比其它事情更重要!”
电影《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它彰显了人们伟大的爱。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让全世界悲痛的海难事件,更重要的是它更多的体现了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的忠诚、勇敢、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泰坦尼克号》教导了人们怎样去面对灾难,以及如何在灾难面前展现人性最美的一面:
危难之即不脱逃,有担当;面对困境不怯懦,有勇气;紧要关头不混乱,有谋略;待人接物不自私,有爱心;不贪生怕死,有君子风度;不优柔寡断,有大将风范……这些正是我们需要的时代精神!
附:“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的真实照片

图为1912年4月11日,人们正在往“泰坦尼克号”上装载行李箱↑

图为“泰坦尼克号”上的散步甲板↑

图为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停靠于朴次茅斯市↑

1912年4月11日,人们正在将邮包和行李箱运上“泰坦尼克号”↑

图为1912年4月11日,一位妇女在“泰坦尼克号”上售卖爱尔兰饰带↑

“泰坦尼克号”上的健身房↑

图为1912年4月12日,道格·斯皮顿在甲板上玩耍↑

“泰坦尼克号”上的书房↑

布朗神父所乘坐的特等舱↑根据生还者们讲述,他们在救生艇上看到,布朗神父一直在船上为所有人祈祷,直到“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

“泰坦尼克号”上的头等餐厅↑

“泰坦尼克号”号上的无线电报室内,无线电报员哈罗尔德·布莱德正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