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名词解释
寻根究底的解释[get to the bottom of things;inquire deeply into] 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底 详细解释 亦作“ 寻根问底 ”。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底。 《红楼梦》 第三九回:“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 》 第四回:“至於内中暧昧情节,谁曾亲眼见来,何必去寻根问底!” 鲁迅 《呐喊· 阿Q 正传》 :“只有一班闲人们却 还要 寻根究底的探 阿Q 的底细。” 王杏元 《天板蓝蓝》 二:“她对 丈夫 赌赢钱的事, 虽然 守口如瓶,点滴不外漏,但愈是这样,人家愈是要寻根究底。” 词语分解 寻的解释 寻 (寻) ú 找,搜求:寻找。 寻觅 。寻机。寻问。寻访。寻衅。追寻。寻章摘句。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寻常 (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 平常 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觅找 笔画 底的解释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 , 基础 ,留作根据: 刨根问底 。底蕴。底稿。底版。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何,什么: 底事 伤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四)寻根文学 是“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文学史上称为“寻根”小说。 如汪曾祺的《受戒》、邓友梅的《那五》,吴若增的《翡翠烟嘴》等,勃兴是在1985年后,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的《美食家》,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写庄禅精神)、《遍地风流》,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贾平凹的《古堡》、《远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土地与神》,冯冀才的《神鞭》,王安忆的《小鲍庄》、《大刘庄》(写儒家的仁义精神)等。 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寻根文学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文化意识的形成,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单一的政治视野;二是寻根文学中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打破了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单一格局,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了文学创作的自觉。 局限是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寻根文学是什么?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扩展资料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这一代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所以,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王安忆”寻根文学代表作是:《小鲍庄》。这部作品是王安忆青年时期去农村插队时的经历与见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人对贫穷和灾难的抗争多过于人们对人性的思考。话说“饱暖思淫欲”,而那时达不到温饱的人们显出来的都是直接的人性。小鲍庄的人却多了“仁义”。虽然这“仁义”有时不敬人意,但我们不能过分地要求,毕竟这仅有的“仁义”,能生出些许热量,温暖着处于水深处的小鲍庄。这应该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村庄,地势低洼,易聚水。多雨,整日整夜地下着。白茫茫的水像堵墙似的拥过来,没人跑得赢。小鲍庄地处鲍山底,这里的人和自然作着斗争,他们生生世世一贯如此。就像当时的中国大地,在和贫穷作斗争,生生不息。《小鲍庄》赏析《小鲍庄》的悲剧起源于祖先的赎罪,也终结于最后一个仁义之子捞渣的赎罪。小鲍庄祖先因治水无效而给子孙带来数不清的难,捞渣却因洪水夺去生命而救赎了一切。故事最后,捞渣的坟上长了一些青青的草,在和风里微微摇摆着,一只雪白的小羊羔在啃那嫩草。这种美丽和谐的画面,是在结束悲剧之后再次开创的新世界,生命经过一次轮回,又回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寻根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寻根文学的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扩展资料寻根文学兴起的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寻根文学
简述寻根小说的特点及作家的创作倾向及寻根文学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
(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作家写作倾向:
(1)文化批判型。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2)文化认同型。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3)原始生命型。
寻根文学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1)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2)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的和“虚构”的时代。
如何看待“寻根文学”
如何看待80年代“寻根热”现象
13中师2班 3130101234 游雪霞
寻根文学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令人瞩目的风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主要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等。
寻根文学是要寻求文学的根,寻求文化的根。寻根派中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都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对“根”的认识,如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以贾平凹、乌热尔图等作者的作品为例,提出了自己对“根”的见解:“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因此寻根文学具有几个很鲜明的特征:一是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二是强调重铸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三是表扬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气质。
寻根作家认为应当重新唤醒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接上曾经断裂的民族文化的根基,延续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命脉,以期重建具有优良品德的中华民族。在他们看来,作品只有回到那片曾经古老的土地来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回归民族的昨天看民族的今天,从中凝炼出新的文学对人的觉悟。其次,寻根文学的作家对被规范化的文学有一种反叛,这种规范化的文学便是对政治过度书写和过于旺盛的热情。他们希望通过文化来拜托当前社会政治现实的裹挟,从文化角度切入,看清人性的复杂,使文学的创作更加自由洒脱。
“寻根文学”是如何兴起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展现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文化因素与社会背景的影响。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同时期一些外国作品中显现出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特质和紧拥时代节奏,饱含现代性特点的现象,对中国作家的“文化寻根”指出了方向。这对于中国作家寻根文学的写法提供一定的借鉴。他们的作品极具地域色彩,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比如拉美的马尔克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百年孤独》,川端康成具有东方色彩的《雪国》《千纸鹤》等等。
从国内的背景来看,随着各种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潮的不断引进,国内的“文化热”促使人们从以政治到以文学为立足点来审视文化问题。为“寻根文学”以及文化寻根意识提供了推进其出现并发展的文化环境。在20世纪80年代,党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完成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转变的过程,商品经济与经济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思维与观念以及价值观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一场新的文化热潮逐渐兴起。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众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并反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面对工业社会与机械化的西方学者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解决西方精神困扰与病痛的良药,试图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重塑西方的道德秩序,于是,西方学者与一些华裔学者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与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影响下,许多国内的学者也开始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那么,“寻根文学”到底有什么呢?一方面它在承接“反思文学”等文学流派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与早起的文学流派相比,更加注重寻求文学本体的发掘与回归,在吸收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大部分作品能够客观地阐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寻根派”作家在自我追求文化意识的同时将文学作品呈现出底蕴深厚的特点。也正是“寻根文学”自身具有的这些特点,才使新时期文学艺术的手法与形式更加的丰富,提高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并对推进整个中国文学界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发起了文化意识的觉醒,能够使当代文学工作者认识到在面临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相接受的情况下,应当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价值,文学只有在探寻出自身民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与世界沟通与交流的意义。
然而“寻根文学”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寻根作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暧昧的,矛盾的。“寻根文学”中的部分作品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分优劣,甚至背离了现实中的人文和社会价值,他们所叙述的故事和他们启蒙的初中日益脱离,使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不过是一幕幕传奇性戏剧,发展到后面几乎成了通俗小说。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不能起到弘扬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同时也会使作品失去文学价值;二是“寻根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由于过于重视“文化”而消解了历史批判性,出现了作者观点之间的相互矛盾。作品对“根”的理解是静止的、非历史的,最终一些作家一味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难以寻找到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之根。
总之,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寻根”热潮持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寻根文学”自身的局限性也能为当代文学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借鉴,对促进当前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寻根文学是什么意思?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扩展资料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这一代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所以,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具有文学史意义,它以文化寻根为宗旨,在文学风格和审美取向上追求民族化和本土化,试图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中国文学的“民族精魂”,以超越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风潮。寻根文学在文化观念上与“文化大革命”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有所不同。它试图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中国文学的“民族精魂”,以超越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风潮。寻根文学家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较为深刻,他们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探索,寻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当代文学之路。寻根文学在审美倾向上追求民族化和本土化,强调作家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这种审美取向与当时流行的“反思文学”等主流文学不同,反思文学主要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角度反思历史和现实,而寻根文学则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去探索中国文学的未来之路。寻根文学的出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寻根文学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关注,但它在后来的文学史中却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重要阶段。
寻根文学的流派划分
虽然打出了文化寻根的旗号,但对于什么是文化,这些寻根作家们却莫衷一是。大多数作家选取了自己最为熟悉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的基点,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种表现不同地域的寻根文学。 进行城市文化探索的作家不在少数,如刘心武在《钟鼓楼》中描述了北京当代平凡却多姿多彩的市井民情;冯骥才在《三寸金莲》中则再现了中国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与把玩。在这类作家中邓友梅和陆文夫表现犹为突出,堪称南北两大家。邓友梅在1956年以短篇小说《在悬崖上》成名。进入新时期之后,他先是推出几部军事题材作品,以后就把创作目光集中到北京市井生活上,写下了一系列京味儿小说,其中的代表作《那五》和《烟壶》分别获得第二、三届中篇小说奖,其余还有《寻访画儿韩》、《双猫图》、《四海居轶话》、《索七的后人》等。这些具有浓烈民俗风味的市井小说,多将故事背景放在已逝的旧时代,勾画了上至王孙贵族、八旗子弟,下至社会底层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那五》以三、四十年代旧中国北京的商业化社会为背景,刻划了一个倒驴不倒架的前清子弟那五欲求生于社会的尴尬情态。《烟壶》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八旗子弟的再生,描写了破落贵族乌世保如何学得画鼻烟壶内画的绝技从而走上自食其力道路的过程。邓友梅的作品运用了地道的京白土语,并对各种传统习俗礼仪进行了精心的刻划,即使仅仅从民俗学的角度,他的创作也是不可多得的。陆文夫生于长于江南市井,他的小说多取材于苏州小巷的凡人琐事,如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语言风趣而温和,从整体氛围上反映出历史悠久的吴越文化的底韵。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美食家》塑造了一个耽于美食的房屋资本家朱自治的形象,描写他在解放前后四十余年专心口腹之欲并在文革后以此成为社会知名的美食家的奇特经历。作品中的叙述者高晓庭作为一个革命者和新中国的建设者,他的经历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他的饭店革命,反映出左倾年代经济工作的严重失误。但作品最令人青睐的地方显然不在于对上层建筑的点评,而在于其中展现出的那个别具艺术魅力的美食世界及其背后丰厚了江南民俗色彩。在邓友梅和陆文夫的作品中,对地方风俗的描写成为一大特色。如在《那五》中,因那五要学唱戏,引出下面一番叙述:这票房有穷富之分,票友有高下之别。一等票友,要有闲,有钱,还要有权。有闲才能下功夫,从毯子功练起;有钱才能请先生,拜名师,置行头;有权才能组织人捧场,大报小报上登剧照,写文章。二等的只有钱有闲,也能出名,可以租台子,请场面,唱旦的可以花钱拜名师。然后请姜妙香、言菊明等名角傍着唱。三等的既无钱又无权,也要有条好嗓子,有个刻苦功,练出点真本事,叫内外行都点头,方能混饭吃。这段对行内规矩的介绍,一般读者当然无从了解,读来便油然生出趣味。再如,《美食家》中写到主人公朱自冶选择茶楼的讲究:苏州的茶馆到处有,那朱自冶为什么独独要到阊门石路去呢?有考究。那间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一个小天地。那里的水是天落水,茶叶是直接从洞庭东山买来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里。区区的饮茶,居然有如许多的讲究,如许多的规则--当一件事情开始形成某种秩序后,它的秩序本身往往就具有了意义,所谓的文化就在此出现了。小说中的我所深恶痛绝的朱自冶的这些穷讲究,多年后,竟然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并成为代表苏州城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这也许就是小说所要表达的:文化既已形成,就不容否定,它本身已经成为审美的对象,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邓友梅与陆文夫的小说,都善于用经过提炼的口语化语言来表现自己所熟悉的一方风土,正如邓友梅所说,他向往一种风俗画式的小说,如美术作品中的'清明上河图'那样。有审美作用,认识作用,也为民俗学者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这两位作家的作品虽然未必有重建中国的民族文化的强大作用,但在他们娓娓讲述人物的故事的时候,却的确展现出了时下已经少为人知的文化传统,在令读者感受到某种审美愉悦的同时,传达出一种醇厚的民俗韵味。 与前一类寻根文学相比,倾向于表现乡野粗朴甚至鄙陋状态的作品更多,表现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如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秘史的讲述,其它如贾平凹表现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表现吴越文化葛川江系列小说、郑万隆表现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生活的异乡异闻系列、扎西达娃表现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高原藏民文化心态小说等等。其中《黑骏马》是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这部中篇小说以深沉优美的语言和浓烈的感情色彩,赞颂了草原女性的博大胸襟和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母亲、土地的深深热爱。另外,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因展现了广阔的城乡地域和社会现实、生动地描绘了青年人顽强的生活历程,而受到广大的读者的欢迎。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作品中,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山上的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然而,无疑,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规则,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即,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鸡头寨无疑是一个奇异的地方,然而似乎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丙崽身上,也有许多奇异之处。他长大十几岁,却只会说两个词:爸爸和妈妈。与他同龄的孩子,一个个长成壮年汉子,他却仍然只有背篓高,仍然穿着开裆的红花裤。母亲总说他只有'十三岁',说了好几年,但他的相明显地老了,额上隐隐有了皱纹。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是很大,像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吗吗',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像个胡椒碾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地旋过去……传说丙崽的降生是因为他的母亲杀死了一只蜘蛛精。他被鸡头寨的孩子们任意欺侮,似乎毫无做人的乐趣,但小说结束处鸡头寨的老弱病残都服毒自尽了,喝了双倍分量的丙崽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在作品中,后生仁宝身上明显具有阿Q的影子,甚至当描写到他的时候作品的语言也开始带有鲁迅式反讽的味道。然而作品中更具象征意义的人物却应该是那个痴呆儿丙崽。丙崽只会说两个词语,在他的感觉世界里,外界被概括为简单而抽象的两极:好与坏、喜与憎。丙崽的存在似乎毫无价值,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然而恰恰是他总是活着,永远穿着开裆裤,挂着鼻涕,长着脓疮,垂着硕大无比而又空空如也的脑袋,额上布满皱纹--一个永远停滞在十三岁的小老头。 这个形象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力把握世界、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浑浑噩噩的存在状态。他的长存不死,则象征了人类自身永恒的虚弱与渺小。在一个封闭状态中产生出自身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最终又阻碍着文明的发展。鸡头寨是如此,多少年中中国似乎也是如此,而地球上的整个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八十年代中期,像《爸爸爸》这样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还有很多,如韩少功的《归去来》、《女女女》,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等,这些作品描写的地域大多远离现代文明,处于封闭和凝滞的状态,因而较好地保存了原初的文化形态,映照出我们民族乃至人类远古的历史和生活方式,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厚度与文化象征意义。在寻根作家中,青年作家阿城应该说是最具独特个性与高超艺术功力一位。他的代表作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汉学家们极大的热情关注。他作品中对道家境界和儒家风骨的表现,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争议与探讨。在以上涉及的这些文化寻根文学作品中,与前期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在对人的表现上。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是超越一切之上的神或英雄,甚至也不再是作者努力要表现的作品重心,它只是众多生命形式的具体表现。在他们背后,隐藏着一只巨大的无形的手,这只手控制操纵着包括典型在内的一切生命。揭示个体,实际上也就是揭示全体,个人的悲喜属于全体。在阿城、韩少功等寻根派代表作家的小说中,生命和文化的相互制约、冲突、适应,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这些生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性体现者,而是刻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反过来说,寻根作家笔下的人物,是附着于文化之上的生命符号。
寻根文学的流派影响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作品;这个概念产生不久,又有了“反思文学”。一般来说,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作家以对现代化国家的热切追求出发,来表达他们的相当一致的思考。在这方面,同时出现的“改革文学”也有这相同的思想基点。前者揭露、思考“文革”对现代化的阻滞和压抑,后者则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1985年这一年发生的许多事件,使这一年份成为一些批评家所认定的文学“转折”的标志:对“文革”和当代历史的书写仍为许多作家所直接或间接关注,但一批与“伤痕”、“反思”小说在思想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已经出现。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张辛欣、桑晔《北京人》,史铁生《命若琴弦》,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王安忆《小鲍庄》,陈村《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爸爸爸》,残雪《山上的小屋》,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均发表在这一年。这些作品的主要部分,在创作成果上昭示了发生于这一年的两个重要的文学潮流:“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由一批青年作家发动,主旨在于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对抗文学作为社会政治观念的载体),试图从传统文化心理、性格上推进“反思文学”的深化,并发掘、重构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作为文学发展的根基。“现代派”文学潮流现代派小说有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相似的主题:表现对于世界的荒谬感,写人的孤独,有的又有“反文化”、“反崇高”的意味,且常用象征、意识流、“黑色幽默”等艺术方法。当时被指认为现代派的小说,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陈村、韩少功的一些小说。根据1985年之界(非时间意义上,而是题材、视角意义上),《一潭清水》更接近于之前的改革文学乃至反思文学,而《归去来》的寻根意味更重,甚至有了现代派的倾向。
寻根文学作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作家及代表作1984年初,李陀第一次在《创作通信》中使用“寻根”一词,1985年夏,韩少功、李陀、郑万隆、郑义、阿城、李杭育等纷纷著文倡议或宣扬寻根文学的主张,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后来被看做文学寻根运动的宣言,他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认为文学“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根”。产生背景寻根文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首先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其《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他们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