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崖岩画

时间:2024-04-27 11:37:58编辑:揭秘君

将军崖岩画的相关内容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发现于1979年,20多年来,崖壁上那些神秘的原始印记一直是考古界想要破解的难题,被称为“东方天书”。近日,终于有学者称破解了这部“天书”。在对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等地发现的人面像岩画对照研究考证之后,南京大学民俗艺术专家陈竞教授认为:此前学界一般认为的至少有4000-6000年历史的将军崖岩画,始作于春秋时期,是东夷族的附庸国——少吴氏郯国的巫师为死亡的王族招魂引魂留下的印记,而当时这里很可能是郯国故都。他认为:图案中“大”字的圆形纹符号是指日中之大人,即东夷人,圆形纹、中间有一点的圆形纹均似鸟头,象征鸟人灵魂,一排人在跳巫舞,这是引魂升天的仪式。这一解释的提出,引起广泛关注。毕竟这为将军崖岩画的破解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发现于1979年。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老的岩画,位于连云港市西南9公里的将军崖。1979年被发现时只有3组岩画,主要内容为人面、农作物、兽面以及各种符号。其中第二组中的星象图拓片和第一组中的两张拓片模型已经作为我国最早的天文文物资料陈列于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将军崖岩画的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和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初步考证之后,专家认为:将军崖岩画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唯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石刻画面;也是中国汉族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和年代最早的岩画;还很可能是中国岩画中最为独特的人面岩画的发源地。2003年,考古人员在将军崖又新发现了一组“鱼形岩画”,使将军崖岩画的内容更加丰厚。而将军崖上神秘的岩画符号到底记载了怎样的原始信息却一直充满了疑团。自1980年以来,全国众多知名学者对将军崖岩画这部“东方天书”从民族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原始宗教学、古天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学者说是原始先民对土地神和太阳神的崇拜,有学者说是原始先民对谷神的崇拜,还有学者说是古代先民文面习俗的遗留。还有学者说是“最早的观星测象台”。可谓众说纷纭。今年三月份,连云港有关部门甚至表示:如果有谁能真正破解“东方天书”,他们将以重金奖励。

将军崖岩画位于什么地方?

将军崖岩画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刻画在崖壁上的图画,位于我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在南北长22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三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将军崖岩画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时代岩画,是这一沿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也是唯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将军崖岩画位于将军崖下的一个隆起的山包上。山包上有一块巨大的原生石以及在原生石下排放着的3块不规则的自然石,长约两米,其中一块身上布满大小不等而又规则的凿刻圆窝,被称为“石祖”和“石足”,为东夷部落主要的“以石为祭”的祭祀主体。三组岩画就围绕着这4块大石,排列在长22米、宽15米的北、南、东三面。在岩画北侧的山岩上原有一个石棚,在石棚里的崖壁上有一组古代武将骑马持械的图像,俗称“将军牵马”岩刻,这就是“将军崖”得名的由来。将军崖海拔20米,山体为混合片麻岩。山周围分布着二涧村等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怎么样?

将军崖岩画镌刻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郊锦屏山马耳峰的西崖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军崖岩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反应中国原始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石刻岩画。
马耳峰西崖的形状为椭圆形,长22米、宽15米,面积约330米,表面稍凸,岩石呈黑色。将军崖岩画发现于1979年,刻画在将军岩西崖的坡面上,画面高20余米,宽11米左右,以敲凿、磨刻手法刻于平整黑亮岩石上。岩画分三组,在三组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三块脱离山林的自然巨石,石面分布着对称的圆窗图案,窗径在3~7厘米之间。
第一组位于西部,在长4米、宽2.8米的范围内,雕刻有类似人面的图案十幅,类似兽面的图案两幅,类似草或禾苗的图案十三幅,还有九个符号不识其意;第二组位于遗迹南侧,长8米、宽6米,这组岩画中有的类似兽面,但无轮廓,只有眼、鼻、口等,其形象也多不相类,有的为中心一个圆点,外加一个圆圈或两个相套的圆圈,在圆圈之外,有的图还加了放射线,最多的有21条,少的仅14条;第三组位于遗迹东侧的较高的部位,所雕图案,大体同第二组。三组岩画图案中间堆放一块大石和二块小石,大石长4.2米,小石长2.2米,石面分布有对称圆窝图案。图径3~7厘米,可能是古代东夷民族以大石为神的社祀遗址。其时代应当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对中国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史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岩画的琢痕深约1厘米以上,线条粗率劲直,形象生动。关于岩画所表现的功能和内容,有很多不尽相同的看法。第一组的农作物图案中禾苗种类多达十三种,为中国其他地区岩画所罕见。图上人像抽象为“S”形,为舞蹈动作形象。象形符号的形貌结构早于甲骨文时期的象形文字,有的似农作捕鱼工具,有的似食草兽或鸟禽之类,亦有表示数字的,疑为祭扫的祝辞之类,祈求风调雨顺,农作家畜兴旺、捕鱼吉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反映中国原始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石刻岩画。
更多关于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0ebace161573204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有何特点?

将军崖岩画,是我国发现的唯一一部反映东夷部落生活的历史画卷,距今已有10000年的历史,有太阳、星相、禾苗、人像等造型。被誉为“东方天书”。
将军崖岩画,位于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在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三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
将军崖岩画,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是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是唯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将军崖岩画距今约10000年。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天书。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刻画在崖壁上的图画。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区西南 9公里锦屏山南西小山的西崖上。海拔20米,山体为混合片麻岩,硬度摩氏6~7度。山周围分布着二涧村等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将军崖岩画发现于1979年冬。岩画分布在长 22米、宽 15米、面积约 330平方米的黑色岩石上,内容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土地、造物神以及天体的崇拜意识,是中国发现的最早反映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石刻画面。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画分为3组。第 1组位于西部,长4米,宽2.8米。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并有9个符号。最大的人面高90厘米,宽 110厘米。头上刻一高32厘米、宽88厘米的尖圆顶饰物,上部为一复线半圆形图案,沿部刻有上下相对菱形的复线三角纹,中以弦纹分开。人面的口部与另一个人面的头部相接。


将军崖岩画有什么价值?

将军崖岩画本身置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分析起来主要有几点: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将军崖岩画的时代具有原始性。当然,无论它的具体年代距今7000年、4000年,还是距今3000年的青铜时代,它的几个“一”赋予了它在我国岩画史,乃至世界岩画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个“一”,它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原始岩画之一;第二个“一”,它是我国发现的唯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社会生活题材的原始岩画;第三个“一”,它是我国发现的古代东方民族用于祭祀的坛类遗迹;第四个“一”,它是我国东部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原始岩画。将军崖岩画出现在我国文字的诞生期,那时的我国历史尚无详细的文字记载,所以,它本身带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其次是它的科学价值。由于将军崖岩画及其周围环境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之它的内容、题材十分丰富,所以它对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天文学、哲学等众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当然还有它的艺术价值。岩画是指在岩石上或刻或绘的图案,属于美术作品。因此,将军崖岩画是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是他们利用原始工具、原始手段对自然和社会的具体描述。将军崖岩画不仅仅在艺术史上具有研究价值,它的价值还在于当后人面对它时,甚至仍然能够体悟到其中包含着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心灵震颤。

将军崖岩画的基本介绍

将军崖岩画,位于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在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三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是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是唯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距今约7000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天书。 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刻划在崖壁上的图画。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区西南 9公里锦屏山南西小山的西崖上。海拔20米,山体为混合片麻岩,硬度摩氏6~7度。山周围分布着二涧村等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将军崖岩画发现于1979年冬。岩画分布在长 22米、宽 15米、面积约 330平方米的黑色岩石上,内容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土地、造物神以及天体的崇拜意识,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反映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石刻画面。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委员会制

下一篇:113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