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叠叠上瑶台

时间:2024-05-08 18:15:31编辑:揭秘君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这句诗句的意思是,花的影子倒映在亭台上,一层又一层,几次呼叫童儿去扫,却怎么也扫不走。(影子怎么可能被扫走呢?)这句话,放在全诗中就很好理解的,关键是要知道,描述的是花的影子。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前面两句是写花影在亭台上交相辉映,童儿没办法把他扫走。
后面两句是写太阳下山后花影没有了(收拾去),月亮上来后,花影又出来了(送将来)。
这首诗看似在写花影,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无奈。这个花影啊,诗人拿他没办法,怎么也扫不走,而太阳和月亮却可以轻易地将他呼去换来,感叹自己想做的事,却做不了。


古诗《花影》全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yuwenmi我整理了古诗《花影》全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花影 苏轼(宋)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什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花影本来很美,为什么诗人这样厌恶它呢?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诗篇反映了诗人嫉恶如仇的态度,而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古诗《花影》全文是什么意思

花影》全文白话意思: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原文:
《花影》
苏轼(北宋)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花影》是苏轼著平起入韵七绝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借物抒怀,比喻新巧


重重叠叠上瑶台原文

  1、原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2、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3、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重重叠叠上瑶台 下句

  花 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重重叠叠:指无数花影交叉叠映。瑶台:指美玉砌成的台,言其华丽。几度:几次。童:男仆。“收拾去”两句:太阳一落山,花影就不见了,明月东升,花影又映现出来了。

  点评: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是什么意思?

翻译: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童:男仆。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原文_翻译及赏析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宋代·苏轼《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咏物 , 抒怀 , 失意无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二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赏析一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作者也有争议。起因是这样的:有人查遍了《东坡七集》并未发现此作,而在谢枋得的《叠山集》中却发现了此诗,于是便欲“正名”为谢枋得所作,我觉得这有些过于唐突。 无论是《东坡七集》或者《叠山集》都经过后人辗转抄录编纂,遗漏诗作和窜入他人诗作的情况并不罕见,谢枋得是个十分崇敬苏轼的人,他的外号“叠山”,就是从苏轼的一首七律诗中的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而来,相传《千家诗》曾经过谢枋得的编订,喜欢苏轼诗作的他,极有可能特地将这首诗推荐在《千家诗》的选本中。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首诗太像苏轼的风格了,我们可以拣出苏轼另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来比较一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和这首诗中呼童扫花影的“天真”举动如出一辙,同样也是在貌似无理、貌似调侃的语气中隐喻了发人深思的道理。 苏轼的诗有诙谐、灵动的特点,有时充满童趣,语言也颇有几分“打油诗”的特色。他曾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这个人才华横溢,他的诗风格往往出奇出新,并非用“豪放”两字就能一概而论。他自己曾说过这样两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虽然这两句原本不是说他自己,但这里“请君入瓮”,将此语拿来形容东坡先生的诗,也十分恰当。 单说这首诗:有人说诗中的“花影”,是形容朝廷中当政的小人,难以驱去,赶不尽,除不绝。这样解诗不免呆板无味。如果真是形容小人,那苏轼的水平也太差劲了,“明月花影”,这是何等雅致的景物,用来形容小人,一点攻击力也没有。大家见骂人时,谁把对方骂成“花影”?像刘禹锡《聚蚊谣》,把小人形容为蚊子,罗隐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为木偶,这才叫讽刺。 那么此诗中的喻义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此诗喻义深远,其中有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常言道:“如影随形。”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间的种种琐事,正像花影一样萦绕在花前,挥不尽,抛不去,只要有日月轮回,只要还停留在这世上,你就躲不开、赶不走这永远跟着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 东坡喜欢禅,我觉得这首诗中颇有禅意。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苏轼诗词《花影》原文译文赏析

【 #能力训练# 导语】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下面是 分享的苏轼诗词《花影》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一作:又教)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扩展阅读:人物轶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轼《花影》

花影

  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

  《花影》,初读这首诗,你会认为这是一首咏物诗,明白通俗;细细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含蓄隐晦。原来是苏轼在慨叹他的政敌即那些所谓"熙丰小人",他们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一首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诗。


′北宋诗人苏轼写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七绝·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背景:这其实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王安石变法失败失势后,被说成“大奸大恶”、“人神共愤”,和他合作主持改革的“新党”(韩绛、吕惠卿等)则被称作“熙丰小人”(熙宁和元丰都是王安石当朝时的年号)。


古诗 大全

古诗大全

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 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
2.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3.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 8.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9.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5.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10.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1.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 2.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

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 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
3.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1. 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诗中山
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5.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6.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7.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 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诗中水
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
2.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 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3.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8.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9.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5.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诗中日
1.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6.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
2.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 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 8.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4.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 9.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10.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
诗中月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3.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5.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6.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
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诗中含花名
1.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6.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诗中雪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诗中柳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描写长江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描写黄河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填上带"春"字的词语
1、竹外桃花三两枝,( )水暖鸭先知。 2、(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动物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洲。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 )恰恰啼。 4、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欲上时。
颜色
1、日照香炉生( )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东流至此回。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 )沙堤。 4、遥望洞庭上山翠,白银盘里一( )螺。
数字
1、( )岸青山相对出,孤帆( )片日边来。 2、死去元知( )事空,但悲不见( )州同。
3、( )道残阳铺水中,( )江瑟瑟( )江红。 4、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乐器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马上催。 2、羌(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 4、中军置酒饮归客,( )琵琶与羌笛。
补充诗句
1、( ),后不见来者。 2、( ),悠然见南山。 3、( ),燕山月似钩。 4、( ),只是近黄昏。
5、( ),一览众山小。 6、明月几时有,( )。 7、随风潜入夜, ( )。 8、生当作人杰,( )。
9、 海内存知己,( )。10、少壮不努力,( )。 11、本是同根生, ( )。 12、谁知盘中餐,( )。
13、野火烧不尽,( )。14、谁言寸草心,( )。 15、青山遮不住, ( )。 16、欲穷千里目,( )。
17、但愿人长久,( )。18、十指不沾泥,( )。 19、国破山河在, ( )。 20、百川东到海,( )。
21、感时花溅泪,( )。22、大江东去, ( )。 23、人有悲欢离合,( )。 24、山重水复疑无路,( )。
25、春花秋月何时了, ( )! 26、问君能有几多愁? ( )。 27、黄沙百战穿金甲, ( )。
28、劝君更尽一杯酒, ( )。 29、粉身碎骨全不怕, ( )。 30、南朝四百八十寺, ( )。
31、独在异乡为异客, ( )。 32、桃花潭水深千尺, ( )。 33、不知细叶谁裁出, ( )。
34、莫愁前路无知己, ( )。 35、天苍苍,野茫茫, ( )。 36、青箬笠,绿蓑衣, ( )。
37、横看成岭侧成峰, ( )。 38、毕竟西湖六月中, ( )。 39、等闲识得东风面, ( )。
40、遗民泪尽胡尘里, ( )。 41、问渠那得清如许, ( )。 42、竹外桃花三两枝, ( )。
43、欲把西湖比西子, ( )。 44、东边日出西边雨, ( )。 45、路人借问遥招手, ( )。
46、洛阳亲友如相问, ( )。 47、绿阴不减来时路, ( )。 48、蒌蒿满地芦芽短, ( )。
49、( ),人间能有几回闻。 50、( ),西湖歌舞几时休。 51、( ),巴山夜雨涨秋池。
52、( ),八千里路云和月。 53、( ),留取丹心照汗青。 54、( ),一枝红杏出墙来。
55、( ),立根原在破岩中。 56、( ),路上行人欲断魂。 57、( ),一行白鹭上青天。
58、( ),只缘身在此山中。 59、( ),烟花三月下扬州。 60、( ),早有蜻蜓立上头。
61、( ),西出阳关无故人。 62、( ),欲饮琵琶马上催。 63、( ),不教湖马度阴山。
64、( ),疑是银河落九天。 65、( ),五千仞岳上摩天。 66、( ),飞入菜花无处寻。
67、( ),春风送暖入屠苏。 68、( ),隔江犹唱后庭花。 69、( ),独怆然而涕下。
70、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诗词古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子衿》4.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7.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无衣》9.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1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上一篇:kidding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今日逢君君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