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铁路
乘坐火车是一种独特的旅行体验,那些优美或险峻的火车线路,就像一幅幅神奇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不真实的世界。上一秒高山、下一秒大海,大千世界在眼前渐渐展开,不经意之间,就走过了万水千山。 西伯利亚铁路 西伯利亚铁路,总长9288公里,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跨越8个时区,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线之一。该铁路修建于1891年到1916年,起点是莫斯科,途中穿过辽阔的松树林、跨过了乌拉尔山脉、穿越了西伯利亚冻土带,最终抵达太平洋。 基本简介 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全长9288公里,以莫斯科为起点,穿过松树林,跨过乌拉尔山脉,穿越西伯利亚冻土带最终抵达太平洋不冻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横跨8个时区。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不仅让原本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地区逐渐繁荣起来,同时也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该国陆地运输的主要通道,在火车的轰鸣声中,来自远东港口、中国口岸的货物及西伯利亚地区的丰富物产被源源不断地运到俄罗斯的欧洲心脏地区,21世纪初,为适应本国经济发展需求,俄罗斯不断加大对该铁路改造及新建工程的投资力度,以提高铁路的通行效率2011年是西伯利亚铁路开建120周年,俄罗斯决定对大铁路东段投资1930亿卢布,以提高来自远东港口及中国口岸的货运量。 铁路介绍 西伯利亚铁路(Trans-Siberian)是世上最长的铁路,已经运行了103年。它连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和太平洋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穿越分割欧亚的乌拉尔山脉,在西伯利亚的针叶林和大草原上延伸,全长9288公里。它被称为俄罗斯的“脊柱”对俄罗斯乃至欧亚的经济、安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西伯利亚铁路,常被西方称作“横穿西伯利亚铁路”,俄语原意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是设备优良的铁路线,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西伯利亚、俄罗斯远东一带连结起来。欧洲部分的铁路长度占19.1%,亚洲部分的铁路长度占80.9%。西伯利亚铁路1778公里处被普遍认为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点,在那里的乌拉尔山脚下,树立着一块纪念碑,表征两大洲的分界。从西伯利亚铁路的起终点来看,这条铁路连接俄罗斯中心到太平洋海岸从边境意义上来看,这条铁路将俄罗斯首都和欧洲、亚洲连成一线。西伯利亚铁路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为俄罗斯各个地区吸引了大量的经济投资。整个西伯利亚铁路跨越8个时区,穿过14个省、3个地区、2个国家、1个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区,跨越16条欧亚河流沿着西伯利亚铁路旅行,可以看到多种风格迥异的风景,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单是乘坐火车就别有趣味,中途停靠时无论欣赏贝加尔湖的风景或者体会俄罗斯城镇风情,都更让旅程锦上添花。西伯利亚铁路旅行是一个绝佳机会,会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俄罗斯。在旅途中,会看到广袤无垠的大地,会看到乌拉尔河、西伯利亚平原和贝加尔湖一带美妙的自然风光。西伯利亚铁路全线的旅途耗时一周,却是绝不平淡的旅程乘坐西伯利亚铁路旅行,除了可以沿途欣赏风景,还可以和乘客闲聊交流;邂逅俄罗斯当地人或者外国游客,都会让旅途充满乐趣沿途停靠很多俄罗斯的城镇,游客可以在一路的停靠中领略到不同的俄罗斯风情,更可以采购各种俄罗斯特色商品。西伯利亚铁路竣工时间是1904年,建筑施工时间长达13年。早在19世纪中期,有关西伯利亚铁路建造的研究性工作就已经展开。1891年3月,西伯利亚铁路车里雅宾斯克段率先动工建造。同年5月,符拉迪沃斯托克段开始向北破土动工。1896年,俄国政府和中国协商签约,允许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将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贝加尔湖直接相连,途中修建的车站根据土质而定,数量逾千个。1898年,西伯利亚铁路从伊尔库茨克延伸到哈巴罗夫斯克,21世纪初,西伯利亚铁路在莫斯科的起点站是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终点站是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历史上,西伯利亚铁路并不始于此。20世纪中叶以前,西伯利亚铁路的起点设在如今的库尔斯克市。十月革命前,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被认为是西伯利亚铁路起点。西伯利亚铁路建造克服了重重客观困难。贝加尔湖一带河流宽阔,沿岸山坡陡峭,建造铁路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东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和严寒酷暑也让铁路施工面临严峻考验。但西伯利亚铁路的竣工带来的效益也相当明显。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铁路也促进了俄罗斯的贸易快速发展。由欧洲出发,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可以直接到达远东和太平洋从此西伯利亚地区成了一个新兴的旅游区,广阔的西伯利亚大陆和原始的俄罗斯风情对欧洲游客很有吸引力占据俄罗斯三分之一面积的西伯利亚地区不光用原始自然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更因丰富的矿产资源引来了滚滚财源,。 修筑意义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中国也产生了相当影响。由于当时的沙俄一直觊觎中国的东北地区。因此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国的侵略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后不久,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就主张大铁路干线应通过中国东北直达海参崴,这样就可拉近中国东北与俄国之间的联系。恰在此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为了抑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俄国便联合德法两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吐出”了辽东半岛。随后,因干涉还辽“有功”的俄国迅速获得清政府的好感,而俄国也乘机秘密制订了所谓的“亚洲黄俄罗斯计划”。这一计划的基础便是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同时,修建穿越中国东北并南伸至大连的铁路。1896年,当李鸿章作为特使赴莫斯科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时,俄国人便诱迫他签订了《中俄密约》决定在中国境内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并命名为东清铁路(后又称中东铁路)。1898年,东清铁路动工修建1903年7月14日全线通车。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后,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火车的轰鸣声中,原本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迅速繁荣起来。通车后,这里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人口迅速增长。1863年时,西伯利亚人口仅为286万人,到1914年已达962万人。大量移民的到来,有效地缓解了西伯利亚地区劳动力匮乏的状况。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在大铁路沿线两侧,众多的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种发展步伐被当时国际舆论誉为“美国速度”靠着铁路带来的劳动力与资金技术,西伯利亚一跃成为俄国的主要农牧业基地,到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谷物产量已占全国的17%。同时,西伯利亚的工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为满足修路需求应运而生的采煤业、木材加工业、冶金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乃至拉动了整个俄国的经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远东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日本将中国和朝鲜视为禁脔,结果与向东扩张的俄国发生矛盾。到1891年俄国人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时,日本人更加坐立不安了。他们担心,一旦这条铁路全线通车,必将在军事上大大有利于俄国军队的调动,增强其在远东的军事力量。为此,日本政府在国际上四处奔走,联络英美等国向俄国施加压力,试图阻止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不过都没有效果。1904年初,日俄之间的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根据日本方面的分析,虽然俄国的整体军事实力要强于日本但其在远东的兵力有限,补给也很困难。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即将竣工,只剩下了环贝加尔湖100多公里长的一段如果铁路竣工,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劣势将得到根本扭转。于是在军部首脑山县有朋等人的极力坚持下,日军于1904年2月8日以偷袭的方式向俄国不宣而战。而战事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战争开始后,准备充分、拥有地理优势的日军果然取得了主动,连败俄军。俄方只好拼命赶工,在1904年7月13日强行开通了西伯利亚大铁路。靠着这条铁路,俄国在短时间内从欧洲调动大量军队到远东前线,最终在兵力上超过了日军,从而在局部挽回了败局。正因如此,才有了妥协性的《朴次茅斯条约》后来,深深体会到西伯利亚大铁路重要性的苏联又进一步对其改造和完善,并在1945年的对日作战中再次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今日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总长9289公里,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跨越8个时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线之一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于1891年到1916年,起点是莫斯科,途中穿过辽阔的松树林、跨过了乌拉尔山脉、穿越了西伯利亚冻土带,最终抵达太平洋。在苏联时期,政府为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投入了大量补贴但时至今日,由于票价提高,能负担这么长行程的火车票的俄罗斯人已经不多了。一张火车票的价格为12000卢布约合465美元。在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初期,在这条线上行驶的列车都非常豪华,铺着厚厚的地毯,装饰着在巴黎博览会上使用的橡木板,很多旅客都是慕名而来的。但后来,这条铁路线上的列车的服务质量和卫生设施每况愈下,乘客也越来越少。俄罗斯国家铁路公司计划将一列新的列车“金鹰”号投入使用,希望能再现西伯利亚大铁路往日的辉煌。这趟列车共有21个客车车厢,每个车厢都有单独的淋浴、地板采暖和等离子电视。在长达一周的旅程中如果旅客看腻了窗外的景色,还可以到酒吧品品美味的鸡尾酒,放松一下。由于路途遥远,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到莫斯科的游客基本都已经在火车上呆了六七天时间,跨越了8个时区,十分疲惫。尽管如此,他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像很多游客一样,纳塔利娅说对此次旅行感到很满意,与乘飞机相比,乘火车不仅更安全,而且更实惠。
给否介绍一下西伯利亚大铁路??
分类: 生活
解析:
西伯利亚地域辽阔,东西相距数千里之遥,但交通运输网却很稀疏。交通运输成为开发西伯利亚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苏联30年代就开始完成对第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进行改建和修建复线工程,并在一些重要的工矿区新修了铁路线,以便运输大宗产品和原料。
尽管如此,每年仍有许多货物运不出去。为改变铁路运输的落后面貌,二战后苏联 *** 采取了一些措施:继续对西伯利亚大铁路进行全面改建,使之电气化,从1978年起全程铺设双轨;修建南西伯利亚铁路东段和中西伯利亚铁路以及勒拿铁路等。这些措施对开发西伯利亚丰富的煤、铁和石油、森林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区铁路运输的紧张问题。为加强西伯利亚的铁路运输能力,为进一步开发西伯利亚创造有利条件,并在远东建成一条新工业带,苏联 *** 决定修建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这条铁路西起贝加尔湖北岸,东至阿穆尔河畔,全长3145公里,位置在第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偏北200 300公里。该路1974F8月开始建设,1985年完工,历时10年,是”?联国民经济建设中一项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工程。它不但将铁路沿线与工业中心连接起来,为东西货物尽快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对加速开发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创造了先决条件。贝阿铁路的建成,标志着西伯利亚开发进入新阶段,表明苏联已将西伯利亚开发列入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
由于掌握住了铁路??这把开发的钥匙,苏联也就打开了西伯利亚这个“地下宝库”,为西伯利亚经济发展乃至整个苏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条件。
“欧亚大陆桥”通常指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这条铁路东起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西至乌拉尔山东麓的叶卡捷琳堡,全长9446公里。从1891年起,这条铁路从东西两端同时开工,于1905年建成通车,成为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此后,为加快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苏联 *** 决定修建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贝阿铁路)。这条新铁路西起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泰舍特站,经勒拿河畔的乌斯季库特、贝加尔湖北端的下安加尔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尔州的滕达、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疆区的乌尔加尔、共青城,直到日本海沿岸的苏维埃港,全长4275公里。在苏联铁道兵部队的努力下,1984年底贝阿铁路竣工,1985年正式通车。
“新欧亚大陆桥”是相对旧欧亚大陆桥而言。它东起太平洋西岸连云港等中国东部沿海港口,西可达大西洋东岸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港口,横贯亚欧两大洲中部地带。它的东端直接与东亚及东南亚诸国相连;它的中国段西端,从新疆阿拉山口站换装出境进入中亚,与哈萨克斯坦德鲁日巴站接轨,西行至阿克套,进而分北中南三线接上欧洲铁路网通往欧洲。
北线: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北上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通往西欧及北欧诸国。
中线:由哈萨克斯坦往俄罗斯、乌克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瑞士、德国、法国至英吉利海峡港口转海运或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南下,沿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西行至克拉斯诺沃茨克,过里海达阿塞拜疆的巴库,再经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及波季港,越黑海至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并经鲁塞进入罗马尼亚、匈牙利通往中欧诸国。
南线:由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向南入伊朗,至马什哈德折向西,经德黑兰、大不里士入土耳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经保加利亚通往中欧、西欧及南欧诸国。
中国近年交通的成就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板书)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板书)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大交通是什么意思
大交通可以归结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合,而在大交通时代下,注重的是各种交通方式合理配置、优化、整合,使路网通行能力更大化,减少路网资源浪费。2010年国庆期间,一对南京的情侣选择驾车到山东沿海的威海市拍摄婚纱照,全部路程仅花费8个小时。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交通的方便之处,好处。“大交通时代”的来临,是我们人类历史的进步,这可以大大的减少人们平常走路,开车的时间,使人们更加便利。扩展资料: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各项举措中,扩大固定项目投资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最立竿见影的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举措。一方面改善了通行环境,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是一眼就看得出的政绩;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这一着早在消费市场疲软、出口受阻的宏观经济形势偏紧时候就屡试不爽,而在当前,更被各地运用得炉火纯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交通时代
第二亚欧大陆桥起点和终点
新亚欧大陆桥,又名"第二亚欧大陆桥",是从中国的江苏连云港市、到荷兰鹿特丹港的国际化铁路交通干线,中国国内由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组成。大陆桥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7个省、区,65个地、市、州的430多个县、市,到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出国境。出国境后可经3条线路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中线与俄罗斯铁路友谊站接轨,进入俄罗斯铁路网,途经阿克斗亚、切利诺格勒、古比雪夫、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华沙、柏林达荷兰的鹿特丹港,全长10900公里,辐射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城市带主要城市有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渭南、西安、宝鸡、天水、兰州、乌鲁木齐等。途径线路:北线哈萨克斯坦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通往西欧及北欧诸国。中线哈萨克斯坦往俄罗斯、乌克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瑞士、德国、法国至英吉利海峡港口转海运或由哈萨克斯坦阿克斗卡南下,沿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马德西行至克拉斯诺沃茨克,过里海达阿塞拜疆的巴库,再经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及波提港,越黑海至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并经鲁塞进入罗马尼亚、匈牙利通往中欧诸国。南线由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向南入伊朗,至马什哈德折向西,经德黑兰、大不里士入土耳其,过博斯鲁斯海峡,经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通往中欧、西欧及南欧诸国,同时还可经过土耳其埃斯基谢基尔南下中东及北非。优势介绍与西伯利亚大陆桥相比,新亚欧大陆桥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整个陆桥避开了高寒地区,港口无封冻期,自然条件好,吞吐能力大,可以常年作业。第二,运输距离短新亚欧大陆桥比西伯利亚大陆桥缩短陆上运距2000~2500公里,到中亚、西亚各国,优势更为突出。一般情况下,陆桥运输比海上运输运费节省20~25%,而时间缩短一个月左右。第三,辐射面广新亚欧大陆桥辐射亚欧大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达5071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5%左右。第四,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除中国(大陆)外,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一些大洋洲国家和中国的台湾,港澳地区,均可利用此线开展集装箱运输。如果从50年代初期由日本经美洲大陆向欧洲运输集装箱算起,大陆桥问世已近半个世纪。但这仅仅是个开端,从发展趋势看,大陆桥运输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包括火车、轮船等在内的交通工具的现代化、高速化、特别是时速超过5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的试运成功,对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大陆桥运输,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还有集装箱运输的迅速普及,既为大陆桥运输提供了稳定的箱源,促进着大陆运输发展,又展示了大陆桥运输的巨大潜力。意义:1.政治意义:亚欧大陆桥加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2.经济意义:亚欧大陆桥这一基础设施,会拉动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我国东西部之间物质和信息的交流。进而推及到对整个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的是
是西伯利亚大陆桥。亚欧大陆桥为欧洲与亚洲两侧海上运输线联结起来的便捷运输铁路线,现有两条,分别为第一亚欧大陆桥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第一欧亚大陆桥即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第一条连接欧洲、亚洲的大陆桥。整个大陆桥共经过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7个国家,全长13000公里左右。
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线之一,通过原苏联西伯利亚铁路,把远东,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与欧洲,中东地区连接起来,因此又称亚欧大陆桥。
第二欧亚大陆桥指1990年9月经我国陇海铁路、兰新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亚欧大陆桥,又被称为新亚欧大陆桥,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部分是经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又称作现代“丝绸之路”,是亚欧大陆桥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我国黄海之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向西经陇海铁路的江苏徐州、河南商丘、河南开封、河南郑州、河南洛阳、河南三门峡、陕西渭南、陕西西安、陕西宝鸡、甘肃天水等站(由东向西),兰新铁路的甘肃兰州、甘肃武威、甘肃金昌、甘肃张掖、甘肃酒泉、甘肃嘉峪关、新疆哈密、新疆吐鲁番、新疆乌鲁木齐等站(由东向西),再向西经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的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止荷兰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
《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谁?
《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故事。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后,最终得以返回故乡。《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特色:在笛福的概念中,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人,都是历经种种罪恶,最终成为富人并进行忏悔的人。这种忏悔之意在鲁滨逊还没有离开荒岛时就已经出现了。在鲁滨逊孤独无助时,《圣经》是他信念的支撑,他也用圣经统治了星期五,因此他“有理由相信,我们俩人最终都能成为真正的悔罪人,我们能够在心灵的忏悔中获得安慰,悔过自新。”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是和他的宗教思想分不开的。
贝加尔湖湖底25万尸首是真的吗 美丽的贝加尔湖竟如此危险
对于美丽的贝加尔湖畔大家都有听说过,那里的湖水清澈见底,那里绿草如茵,春风沉醉,让很多人去到之后对那里流连忘返。贝加尔湖畔是个美丽又神秘的地方,关于贝加尔湖畔有很多的传说,最让人觉得好奇的还是贝加尔湖湖底25万尸首的传言,究竟在这个美丽的湖畔里是不是隐藏着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呢? 贝加尔湖为什么是可怕的 贝加尔湖是一片很神秘的区域,这边湖水几乎是有半年之久的时间是处在冰封之中的,所以贝加尔湖也是寒冷的,无情的,致命的。据说冬季的贝加尔湖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这是为何呢? 在一战的时候,沙皇在民间百姓那里搜刮了很多的钱财,足足有500吨黄金,当时沙皇最信任的部下将这些钱财要运回国,他带领着25万士兵押送这500吨的黄金在到达贝加尔湖的时候,铁路破坏严重,车辆无法通行,只能用雪橇将这些黄金穿过贝加尔湖,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当时也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贝加尔湖的湖面上全是厚厚的冰,他们就将这些黄金全部装到雪橇上。部队和这500吨的黄金慢慢的在贝加尔湖上前行,当他们走到接近一半的时候,突然冰面裂开,这25万士兵和500吨的黄金全部沉入了湖底。至今这25万的士兵和黄金究竟有没有在湖底也没有人知道。 贝加尔湖表面上是风平浪静,没有一丝波澜,让人看到它最美,最吸引人的一面,可是在平静表面的背后,它隐藏着我们大家不知道的危险。
贝加尔湖湖底25万尸首找到吗?贝加尔湖湖底25万尸首辟谣了吗?
说到这个贝加尔湖的故事也还是比较的复杂的,很多人说贝加尔湖的湖底下有接近25万尸首的,但是很多人都说了这个事情不是真的,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有没有人出来辟谣呢?下面也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
贝加尔湖湖底25万尸首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找到,关于这件事情的辟谣也没有,也没有人说是真的,也没有人说是假的,所以还是一直成谜!
贝加尔湖的“秘密”!湖底竟冰封25万具尸体,一场人间的惨剧。贝加尔湖一直以来都以它独特的魅力每年都吸引了无数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游玩,甚至都有歌手专门创作了有关贝加尔湖的歌曲。
贝加尔湖是一座位于俄罗斯的形状呈新月状的湖泊,到今天已经有两千五百万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深而且最古老的的湖,被人们比作为“西伯利亚的眼睛”。
但是这座令无数人向往的湖背后也有它恐怖的一面,根据人们发现在贝加尔湖的湖底有超过至少二十五万具的尸体存在,他们就像是被冰封在了湖底一样与世长眠。
而这些数量众多的尸体还要回到当年的俄国所发生的大事件之后,一百多万人选择带着自己的家属和财产离开,而他们的路线是横穿六千多公里的西伯利亚。
当时正是冬天,气温低到了零下六十度,而西伯利亚的环境更是极端的恶劣,一场百年不遇的冰冻严寒开始席卷这支庞大的逃亡队伍,他们缺少足够的粮食保暖衣物和燃料,在途中就有十万多人被冻死,车马的残骸到处都是。而最后剩下的二十五万人终于极其艰难的踏上了贝加尔湖,这时的气温已经到达了恐怖的零下七十度,这些人在贝加尔湖湖面上全部冻成了坚冰而死亡,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湖面化冰以后才沉入了湖底。不得不说,大自然的力量是恐怖的,人们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下毫无还手的能力可言。
二战日本北上的问题
首先,这是不可能的。国力。二战时日本的资源,例如煤油等珍贵资源,本土匮乏,基本靠进口。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就对日本下达过最后通牒——要么日本撤出所有的在华部队,否则美国就对日本实施经济封锁以及贸易禁运。当时日本的军事资源大多是由美国进口,美国这一通牒也直接造成了日本对英美宣战。因为日本若撤出在华部队,且不说国际上威严无存,国内必会爆发大动荡。当时日本国内民众在陆军的操控下,被媒体、陆军煽动起几乎近狂热的情绪,简单的说,当时日本国民的心态便是:不管是谁,只要敢欺负我们的国家,那就揍他丫的。所以日本必然无法接受撤军通牒。而另一方面,日本不撤军,那么失去美国的资源进口,整个国家都无法运转。且当时估算的日本:美国的国力对比是1:80.在这种两头为难的情况下,日本就算明知会败,也只能向美国宣战。这也直接体现出日本的国力问题,这是第一个不可能战胜苏联的原因。军事实力。一个很讽刺的事例就能体现出日本军事实力:当时日本卖了50辆坦克给泰国,结果被退回30辆。原因就是——日本制造的坦克质量实在太烂。日本使用的坦克,技术层面上来说,完全离苏联十万八千里。在侵华战争中,国军用捷克机枪将日军坦克打穿的事例不在少数。日军当时就是使用着这种坦克在对外战斗。但日本的空军还是不错的,但仅仅是空军。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二战日军使用的“三八步枪”等武器,不是1938年生产而得名,而是明治三十八年产。。。也就是1905年。二战是在1939年爆发,而日军拿着三十多年前的老玩意儿在用。苏联的机械化程度以及军事技术不用多说,日军拿着古董跟苏联对抗,俩字儿:找死。虽然军事技术层面上日军劣势明显,但,日军的精神要比苏联人强的多。日军的军事教育几乎是洗脑式、封闭式,在不论装备的情况下,日军战斗力非常之强。但二战已经是近代战争,军人素质也弥补不了军事技术差距,所以这是不能战胜苏联的第二点。军事系统。日本的军事系统完全可以说是一团糟——都是因为陆军(日本帝国陆军)所做。日本政权内部在那段时间里简直是混乱无比,就拿军事系统来说。可以分成好几个断面,且非常繁琐混乱,往往向下传达的一个命令都到不了下层,向上传递的报告也到不了上层。等一个指令传达到了之后,基本都已经错过了战机,从而导致败局。因为军事系统失误导致的失败比比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其实都是因为日本陆军搞的一系列花样,为的就是让陆军掌控更多的权力,甚至掌控政府,不幸的是,他们的确做到了,以至于发生后来的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等。我就列举一下当时陆军搞出的花样: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部、参谋总部、战时大本营、军部、军令部(以下省略多个)。甭管这些七七八八的部门是什么意思,负责什么,看着会不会头晕,只要知道——这些东西基本没一个有实用的,反而拖累了整个军事系统。不管德国的战事如何,日本当时的军事指挥系统成了这模样,最后绝对是失败的命运。为什么?近代化的战争,军事指挥系统的失误、混乱直接就造成了一场战争的失败。这是第三点。作战思想、战争教育。日本向普鲁士、德国借鉴了很多陆军传统以及主义。就像大陆军主义、军国主义等。但也学了很多坏毛病,如:只会进攻,不会防御。这是日军一个公认的缺点,毋庸置疑。举个例子,日本帝国陆军学院的考试是这样的。问:XXX地有敌人,怎么办?嘿,你要是答:有多少敌人?不好意思,再见了。你必须要说出怎么进攻。日本陆军军官几乎所有人都是只知道进攻不知道防御。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弊端,如果战争进入后半段,苏联一反击,日军之前的所有战绩基本都完蛋。另外,日本的陆军教育对兵站的重视非常薄弱。基本其他西方国家打仗,都有一套完整的运输、供给系统,而日本的供给系统就是一个字:抢。鬼子进村啦这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日军没粮了,怎么办?自己去抢。不是我瞎咧咧,这是事实。日军要是北上,在苏联北方那块地方,估计因为供给系统的重大缺点就得伤亡不少。这是第4。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只有一个:无论其他同盟国的战局如何(德国等法西斯国家不可能独自横扫整个欧洲,所以对日军的帮助大不到哪去),日军北上必败。历史上的例子也有:诺门坎战役,日军大败;1905年日俄战争,日军惨胜,没有得到利益,反而损失惨重,且当时如果沙俄真想和日本拼个鱼死网破,日本连惨胜都得不到。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敢惹美国不敢惹苏联?日德联手,东西方夹击苏联,苏联应该就灭了吧?-
第一:打美国是迟早的,打苏联是可选的
这是和日本既定战略有直接关系:日本的最终目标是称霸世界而是不统治世界(他们没这个能力和胆量),第一步就是侵略东三省,然后是中国全境,之后是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掠夺足够的战略资源,进而控制太平洋范围,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基础
而这个范围内:美国和中华民国政府关系密切,美国需要民国保障其在华利益,而美国对外扩张目的不是领土,而是经济利益,这种殖民相对较隐蔽也不容易激起殖民区域的反抗,因而比较受被殖民国政权欢迎(PS:资本主义瓜分世界时,沙俄和日本最为野蛮,依靠武装对外侵略霸占领土,因而被反抗的最激烈;英法等国主要是扩张殖民地实施殖民统治,也容易激起反抗;美国则采取经济侵略,即维持被殖民地方领土完整,但美国在该地区享有经济特权,为美国获取利益),而民国政府需要依靠美国支持来对抗其他列强,同时稳固自己的统治,因而双方一拍即合。所以,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美国的态度从日本攻占东三省时就开始冷淡下来,逐渐减少对日资源输出,抗战全面爆发后,美国甚至中断了对日的资源贸易。可以说,在华利益,是美日之间最大的矛盾,为了在华利益,双方必定会爆发一场战争以决定双方在华的利益谁能笑到最后。因此,美日之间是有之际利益冲突的。
而苏日之间,却没有这么大的冲突:第一,中国此时并不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对华的援助有限,也不大可能过多干涉日本在华行为;第二,日本没有理由跑去攻击苏联,虽然和德国有密约,但是在外蒙古一战,日本关东军不敌苏蒙联军,除了自此对苏有阴影外,广袤的西伯利亚冻土也是苏联最大的屏障--没有人口,没有资源,气候恶劣,粮食稀缺,这是西伯利亚冻土的天然风貌,日本悍然进攻苏联,即便苏联不正面抵抗,只要拥有游击队骚扰,日本根本不可能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而攻击地处欧洲的苏联重镇--日本在中国平原丘陵地区打通至东南亚还花了几年,面对西伯利亚冻土,这种速度只能下降--当年拿破仑60万大军号称欧洲无敌,在沙俄冻土面前最终只剩2万残兵,日本悍然入侵必定得不偿失。
第一结语:利益至上才是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日本主要目标是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和美国有直接利益冲突,而苏联目标在欧洲,和日本并无直接利益矛盾,要让日本倾巢去打苏联,不符合日本利益。
第二:日本打美国是有余力的,而打苏联却没有余力
要知道:日本当时的军力主要是由陆军和海军构成,权力也分别掌握在路军军部和海军军部手中,打中国是依靠陆军,打苏联也必须依靠陆军--两个国家都是大陆国家,纵深很长,当时日本有800万陆军,最终有超过700万陷在中国战场不能自拔,庞大的军队意味着巨额开支和国内劳动力严重不足,陆军对付中国已经陷入泥潭,还要在东南亚等地作战,根本分不出兵力对付苏联--况且,苏联是强国,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和纵深广袤,对付苏联至少需要百万以上的陆军和庞大的资源补给--这就出现了矛盾:不打中国,光靠日本哪怕加上东三省,日本都凑不齐足够的攻击苏联的资源,只要苏联坚壁清野,日本贸然攻入西伯利亚,不到三年必定要撤军,否则补给跟不上,出去的大军最终会变成累赘;而打中国,资源倒是可以掠夺了,但是700万陆军陷入中国战场难以自拔,又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对付苏联。这就形成了死循环。
而对付美国则不同:日本没有能力直接进攻美国本土,但是美国要攻击日本也并不容易,因为每日本土距离太远,以当时的科技来看,直接攻击成本巨大,收效却甚微,因此,美国在太平洋夏威夷海岸建立了海军基地--这里离日本很近,建立一支远东舰队就足以抗衡日本,而同样,日本如果能解决太平洋舰队,那么美国虽然强大,但远在本土的大军和舰队却难以直接跑来和日本决战。美日双方开战,争夺的焦点在夏威夷群岛上,而且日本动用的是海军而不是陆军--海军在对付中苏时,效果不大,尤其是对付纵深城市更是毫无作用,但是用来攻击海岛和海军基地,海军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
第三:打苏联是全面战争,打美国是局部战争
日本挑战美国,并不是要和美国全面决战,日本的目标是:通过奇袭迅速击垮美国太平洋舰队,占领太平洋上美国基地港口,封锁美国攻击日本的通道,解决美国可能出兵增援中国战场的可能。
攻击苏联,苏联完全有能力进行陆地反击,日本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军力来对抗,最终会导致苏日之间全满对决
而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如果能成功摧毁,那么美国失去太平洋上的基地,再想对付日本就必须从本土(或者说阿拉斯加)出兵,那样就会很远,而且补给线等过长,以当时的技术来看几乎不现实(远征后还要和以逸待劳的日军作战)。
其实日本比美苏差远了,无论挑战哪一个,当时的日本都没有胜算,但是,全面挑战无胜算不代表日本不能打赢局部战争--举国之海军对付一个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还是有信心的--彻底和苏联开战,一旦苏联缓过劲来,那倒霉的还是日本,但是和美国局部开战,只要占据先机,还是有赢的可能。
而且海战和陆战不同--对付苏联,没可能打局部战争,因为陆地上的攻防重点是看兵力(当时);而海上作战则不同,更多的是看地理优势和科技--毕竟人没有办法在海上行走。只要打下太平洋舰队基地,就等于扼住美国进攻日本的咽喉,而如果美国牢牢占据太平洋舰队基地,翻过啦就是扼住日本海军的咽喉。
第四:苏联是否会灭亡?答案是否定的
拿破仑败于落后他很多的沙俄,德国百万大军败于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原因倒不是打不过苏联,也不是科技不够,而是被俄国的地理气候以及苏联人所拖垮的。
一是地理气候--俄国大部分处于寒带,气候异常寒冷,而且恶劣,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更是千里冻土--日本进攻苏联,除了要对付苏联军民,还要抵御西伯利亚的寒冷,贫瘠,当年拿破仑的大军就是败于此--越打到后面,补给跟不上,士卒也会因为气候而染病或受伤,非战斗减员会达到惊人数字。而日本无法迅速推进,苏联依然是单独对付德国,而德国却是要防备两线作战(此时英美和戴高乐流亡政府正准备对德作战),日本推进苏联,恐怕到1945年也很难推进到欧洲地域。
二是苏联人的凶悍,坚毅--士兵的基本素质在那时候的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苏联人保家卫国,士气高涨,而且其本身凶悍坚毅,常年在寒冷地带也让他们耐冻抗旱,在西伯利亚作战比日本优势明显。
三是苏联擅长游击战,巷战--当年德国吃过这个亏,拿破仑也是,西伯利亚针叶林很多,只要苏联游击队借助地形神出鬼没,日本将特别头疼
结论:日本发动战争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美国原本预期是一场速战速决的局部战争,然后利用太平洋作为天然屏障防御美国进攻,做到事半功倍,最终目标还是亚洲大陆;而如果悍然出兵苏联,一是很可能演变成全面战争,让日本多线作战,二是苏联不可能迅速灭亡,而托人持久战,对日不利,三是苏联地理位置,导致日本对苏联难以以战养战,发动战争入不敷出;况且苏联比日本强大,短期内难以灭亡,这都会让日本陷入另一个泥潭。综合来看,日本不大可能直接攻击苏联
中国有几条国际铁路通往国外?
中国有多条铁路通往周边和远方国家,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铁路干线:中国-哈萨克斯坦铁路:连接中国新疆省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拉木图市,全长1770公里。中缅铁路:连接中国昆明市和缅甸仰光,全长1965公里。中国-越南铁路:连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河内市,全长约617公里。内蒙古至俄罗斯伊尔库茨克铁路:连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全长692公里。此外,还计划开通多个新的铁路干线,例如中巴经济走廊铁路、中老铁路、中国-尼泊尔铁路等。
中国现在有几条可以通往国外的铁路?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中国目前通往国外的铁路有七条:新疆阿拉山口通往哈萨克斯坦铁路、内蒙古二连浩特通往蒙古国铁路、内蒙古满洲里通往俄罗斯铁路、黑龙江绥芬河通往俄罗斯海参崴铁路、辽宁丹东通往朝鲜铁路、广西凭祥通往越南铁路、云南河口通往越南铁路。【摘要】
中国现在有几条可以通往国外的铁路?【提问】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中国目前通往国外的铁路有七条:新疆阿拉山口通往哈萨克斯坦铁路、内蒙古二连浩特通往蒙古国铁路、内蒙古满洲里通往俄罗斯铁路、黑龙江绥芬河通往俄罗斯海参崴铁路、辽宁丹东通往朝鲜铁路、广西凭祥通往越南铁路、云南河口通往越南铁路。【回答】
如果您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帮忙给一个赞吧~另外您还可以点我的头像关注我,这样以后有问题,可以直接点我头像对我进行咨询,感谢您的支持,期待与您在再次相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