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此文写于2013年
莫言,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似乎有点陌生的名字,就是这个名字在2012年轰动了世界。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填补了诺奖的空白。祖籍山东的莫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作品中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很大,以其独特的描述,书写了一桩桩关于“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其中篇小说的代表之一,虽然一些人认为只有长篇小说才能体现一个作家的最高水平,然而中篇小说才最能考验作家的能力。《透明的红萝卜》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小说为我们讲述了黑孩的故事。父亲杳无音信、跟着后妈过活、时不时受虐待的黑孩命运悲惨。冰冷的秋天到来了,大人都披上袄子,可是我们的黑孩浑身上下只有一条污渍斑斑的裤衩,而这条裤衩也是他下关东的父亲留下的。那数得出肋巴骨的鸡胸脯,脊背上、腿上闪亮的伤疤,说明后娘对他怎样残酷的虐待。他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负,和大人一样参加劳动挣工分,还要承受羞辱和痛打。他拉着巨大的风匣,瘦弱的身子吃力地前倾后仰,“左胸脯的肋条缝中,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地跳动着”。但是黑孩也有着儿童的聪敏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自尊与要强。
作者用诗意的语言,童话的语调写孩子的聪颖和纯真。“孩子想着,想着,那些紫色的叶片,绿色的叶片,在一瞬间变成井中水,紧跟着黄麻也变成了水,几只在黄麻梢头飞躜的麻雀变成了绿色的翠鸟,在水面上捕食鱼虾……”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黑孩还能看到湖面上神奇的气体,能感受到星光的温暖,能把一只红萝卜看得那样神奇。
他是那样懂事、自尊、善良。他认真地收藏起代表菊子姑娘爱心的手帕;菊子姑娘见他拉大风匣太累,可怜他,想把他带走,他挣扎着非回到风匣前不可;菊子姑娘给他送窝头来,他感动得哭了,但他用手遮住脸,不让人看到他的眼泪。他悲惨的身世与他美好的品格成为对比,让人们为他所遭受的不公平感到万分痛心。
黑孩在本应该坐在明亮教室里学习的年纪,忍受着那样的虐待。现实的无望使黑孩将希望都寄托在了一些事物上,比如那个晶莹透明、金色的外壳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汁液的红萝卜就代表了黑孩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红萝卜被描绘得如此神奇,并不仅仅是艺术技巧问题。
一方面,它作为小黑孩奇特感觉的创造物,使小黑孩显得更加充满灵性,但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物,体现了小黑孩在不幸的生活中对纯洁、幸福或者另一种世界的憧憬。这憧憬使小黑孩的形象崇高起来。小黑孩的憧憬是执着的。在第一次看到那个透明的红萝卜之后十几天,他还到菜地里去寻找,但他最终没有找到。这种结局暗含的是作家对生活的失望和悲剧性评价。这种失望和悲剧性评价,或者可以看作这篇小说的主题。
“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这是莫言曾经作过的一个有趣的梦,这个梦使他如闻天籁,如悟禅机,创作发生了嬗变。从这个梦里,他获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而奇特的意象。这个意象像一段电影,一个童话,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感受,他觉得很妙,妙不可言,只有诉诸笔端。于是,这个意象不断膨胀,这种感受渐渐发酵,终于变成了一部小说。这就是后来颇为人们称道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
2012年10月,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语文出版社确定将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莫言说过:“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可能塑造出几百个人物,但几十本书只不过是一本书的种种翻版,几百个人物只不过是一个人物的种种化身。这几十本书合成的一本书就是作家的自传,这几百个人物合成的一个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 莫言还说过:“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莫言通过黑孩来诉说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因此透过黑孩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莫言作品的内涵。
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这个短篇小说,老实说我理解不了,我只能简短的猜测一下。
小说主人公黑孩是一个我看不透的人,没有爹天天受后妈欺负。看看作者莫言写这篇小说的采访时,我大致去把这些东西糅合到一块去分析,我觉得黑孩的内心有作者的影子。
作者童年时经历的一些事情在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个荒唐的年代是没有办法的,作者心里有阴影,他没办法直说,所以他借着小说把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给释放了。
黑孩的内心是敏感的并且充满了幻想,我觉得这个倒是很像作家的内心。作者因为饥饿偷了萝卜被批斗这个事情其实很难说谁是谁非,作者借黑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黑孩是无奈且善良的,他迫于生存不得不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他对于生活充满着幻想,他总是会在做事的时候走神,他似乎是能够看到事情背后的某种虚幻。
当他看到小铁匠偷学老铁匠的手艺时,他就像一个旁观者。他似乎是不怕烫,当铁钻还热的时候他把它拿在了手中,手上的皮都被烫熟了他都不怕。黑孩在时候确实是冷静的不像是一个人,他的神经仿佛已经麻木。我能说黑孩的那种状态很像是一个清醒的神经病人吗?他客观的环视着周遭的一切,他什么都清楚明白,他痛恨着并且也无所谓着,他甚至有一种面对生存痛苦现实之后的被迫放下。他憎恨现实并且无奈,他努力的想改变这一切现状。我是觉得这个就是作者在受到批斗以后的真实写照。
我看着这个小说我试着把自己融入作者的内心,于是我就有了以下的一些想法,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作者当时的想法,我只能去揣测。如果我是莫言的话,我觉得当时受到批斗的“我”会这么去想:
“我就看着这些人在批斗我。我不反抗,我也不顶嘴。我不说话,我还拿一种冷静去看着这些,我憎恨你们但是我也不让自己受到更多的伤害。我可以在你们批斗我的时候去想点别的,比如那根红萝卜什么的转移我的注意力。你们说的那些大人的话我一句也没往心上去,我听着你们说什么并且唯唯诺诺的答应着,我表面上唾弃着自己并且深刻的去检讨自己的过失,而实际上我内心是死不悔改的,我也并不会认为自己偷了一些萝卜有什么错。”
莫言以后参军接触写作以后再回想以前的这件事时也一定会想把他写出来,他估计也会这么去写这篇小说:
“时隔多年之后,我找不到该到底向谁去诉说我当时的心情,我也不想去说谁的坏话。于是我就把我那个时候的心情夹带到了主人公黑孩的内心和外在的表现里去。嘿嘿!我发泄着我的内心,你们还看不出来。我心里的某些东西伴随着我童年的记忆留在了文章里。谁能真正懂得我当时的那种内心啊!呵呵。我不是怨恨谁,我只是想这么写,我就这么冷静的做一个小黑孩就够了,除了精神上的某些宣泄我也可以什么都不要——包括我的新衣服和新鞋子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所以参军以后虽然物质上比以前丰富了,可是童年的记忆依然是难以磨灭的,他深深地印在了我的灵魂里面,他就是那个爱幻想的小黑孩。”
以上就是笔者的一些也许根本就不切合实际的猜测。这篇表面上看着有点莫名其妙的小说笔者也只能这么去解读了。
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吧。
透明的红萝卜中“红萝卜”的象征意义?
“红萝卜”指的是黑孩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望。对红萝卜德所有的形容都带着美好的词汇,而正是这个透明的红萝卜的出现,开始正式碰撞黑孩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望。而当红萝卜被小铁匠扔入水中时,黑孩追了出去,它便在人水的霎那引导黑孩去找寻他想要的自由和满足,最后黑孩拔出所有还在成长的红萝卜的疯狂怪异的举动,其实也是他对欲望的焦灼的渴望。作品介绍黑孩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在他孤独的心中,保持着对外部世界异常敏锐的感觉,他能听到头发落地的震响,叶子下落时划着空气的声响,能看到“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的红萝卜”。作者通过黑孩的生活遭遇和奇异行为,通过外界生活中极其贫乏和野蛮的人和事在他心中的折射,曲折地表现了农村的社会状况、人际关系和文化心态。作品着重描写黑孩内心世界的情绪化意象和主观感受,营造了朦胧、空灵的审美意境。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透明的红萝卜
你认为《透明的红萝卜》表达了什么?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这种生命强力以另一 种形式呈现出来,含蓄却坚韧。小说人物黑孩从第一次出场开 始,身上就笼罩着浓郁而淡漠的悲剧色彩。他从小就失去了母 亲,父亲出走后,他的后娘一喝醉了,他就要挨打、挨拧、挨 咬。走出家门,他又被社会歧视、忽略。生活冷酷与苦难压制 着他生命的活力,然而黑孩却默默地承受着,从不抱怨,从不 哭泣。黑孩这样默然地对待自己的人生悲苦,无视自己的悲剧 命运,正是典型的酒神精神式的悲剧。对人生悲剧的忍耐和接 受,突出表现了黑孩生命的强力。他的生命越是显现的脆弱, 他生命的张力就越是强大,他用生命本身的力量来战胜生命的 痛苦,他在痛苦中也会感觉到生命的欢乐。而面对痛苦、险境 和未知的东西,精神愈加欢欣鼓舞,这正是酒神精神与生命强 力意志的充分体现。 二、性爱的酒神式狂欢 尼采用日神和酒神隐喻了人性中的两种原始本能,一种是 迫使人“趋向幻觉”的本能,一种是迫使人“趋向放纵”的本 能。而性爱冲动正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也最能体现酒神精神 的自由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