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为什么要自杀
梵高是因为精神错乱而开枪自杀。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扩展资料:梵高的一生充满的传奇色彩。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然而他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只到100年以后,他的画才成了举世珍宝。正因为在绘画和现实中的反差,所以梵高的情绪大起大落,于1888年被查出患了精神疾病,后来,他更是被这种精神错乱折磨得痛不欲生,最终在1890年7月27日,借口去打鸟,从他人那里借到一支左轮手枪,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对着自己扣动了扳机……那一枪,没有把梵高打死。他苦熬了两天,痛楚难忍的梵高才离开人世,时年37岁。绝大多数有关梵高的着述均谓画家“死于精神病”。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梵高的弟媳约翰娜于1914年出版了画家写给其弟泰奥的部分信件、并在序言中称,这位被20世纪“野兽派”和“表现派”画家奉为导师的艺术家,是受到弟弟无微不至关、不幸病魔缠身的艺术殉道者。慕尼黑艺术史学家阿诺尔德认为凡高的病根是严重的意志消沉伴随歇斯底里的神经总崩溃。但有人也提出了疑点,他们认为个神经失常、行为失控的人是无法在死前创作出《自画像》这种有分寸、技法娴熟的作品的。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著名画家梵高为何突然自杀
梵高那么热爱生活,为什么要自杀?
梵高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得了疯病,精神方面异常。虽然说梵高的绘画,表现出极大的生活热情,但是他本人却患有某种精神疾病,最终导致他在37岁时自杀身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梵高的一生。从梵高的一生,既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无望。梵高出生于1853年的荷兰。梵高的的生日恰好是自己哥哥的忌日,这一切预示着梵高的困苦。梵高从小就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不好,不满十岁就从学校退学了。后来便在家里请了家庭教师培训,终于家人也受不了梵高的孤僻,送他去了远离家乡的寄宿学校。这个时候,梵高还尚未成年。谁造成了梵高的孤僻,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梵高应该是天生性格孤僻。再加上后天母亲经常把他锁在屋子里,青春期就远离家庭,一个人去寄宿学校,这些都加剧了梵高的病情。面对精神疾病,梵高是如何应对的?梵高的应对方法有两种:自残和愈加孤僻。自从梵高爱上绘画之后,接连创作出了多幅画作。从梵高的《向日葵》中可以看到一种燃烧的生命。但实际上梵高本人内心极为痛苦,不惜切了一只耳朵来缓解痛苦。在这痛苦的岁月里,弟弟成了梵高唯一生活的慰藉。梵高生前,画作无人欣赏,作品价格极低。梵高逝世之后,他的作品接连被拍出天价。生前困苦,死后繁荣。1890年,梵高在精神错乱之下,开枪自杀,终年37岁。
梵高星空赏析梵高星空的赏析
1、《星空》也许是梵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梵高的作品,这幅作品是虚构的。即使梵高尝试了装饰性作品的创作,也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可他这些作品并愿意支持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的部分原因无疑是梵高没能举办他所希望的个人画展,只有这样的画展才可能摆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对梵高在1888年独立沙龙上参展的三幅作品做过评论,他说梵高先生的画笔挥洒得很有力,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成了批评。有些评论的作者差不多把这种笔法干脆称为装饰性笔法。1889年,费利克斯·费内翁曾经提到,在这幅作品里,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同时那漩涡般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乔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赞扬道:热烈的厚涂……各种颜色很自然地营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将梵高描绘为一个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风景画的画家。这些评论或许促使人们注意到了梵高作品的表现图案和装饰性,而其笔法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将前景和背景统一在同一个视觉区域里的手段。可是这些评论都只有三言两语,而几乎没有对梵高的作品做更广泛或者更深入讨论。假如从一幅幅单张作品的角度上看,刚劲有力、别具一格的笔触便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气质或者独特的个风格,而不是装饰性图案。而梵高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广为人知,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的笔触证明了他的病态气质和性情的不稳定。
2、视域转化成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浆,沿着他的画笔的猛戳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了它的脉络。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也许是无意中受了葛饰北斋的《大浪》的影响——但它的奔腾的压力,在东方美术中却没有相等的例子。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星星闪耀、汹涌,柏树随着它们摇动,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完成了贯穿整个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3、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人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空》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4、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5、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6、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7、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8、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9、在现代的一项科学研究中,科学人员发现梵高的后期作品,包括《星空》(《星夜》、又名《星光灿烂的夜空》)在内,包含有一种物理上称为“湍流”的神韵,并推测此神韵来源于梵高由于长期处于癫狂状态中而得到超于常人的感悟能力和绘画表述能力。而在2004年3月4日,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公布了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太空照片,并称“这幅太空摄影作品与梵高的名作《星空》(《星夜》、又名《星光灿烂的夜空》)有‘异常相似’之处。”其中,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照片为一颗名为“麒麟座V838”的恒星周围的景象。该恒星位于麒麟座方向,距离地球2万光年。
梵高的星空 赏析 100-200字
梵高用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他喜欢用黄色和蓝色绘画,尤其是表达自然景物.《星夜》这幅作品以蓝色为主色调,以星光中的夜空为主要绘画对象.画的最近处是一棵柏树,梵高在这一时期非常喜欢柏树,他说:“那些柏树的线条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那颗硕大的柏树的枝条扭曲缠绕高耸入天空.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冲向云霄.它似乎象征了梵高心中的那片激情,对于绘画的激情,对于生命的激情.他心中有对绘画的无限热情,却一直未能被世人所理解,所以这团“火焰”是褐色的,虽燃烧,却不能尽显其本性.用褐色代替红色,梵高内心的压抑的表现,而柏树扭曲的形态更凸显了他思想的强烈斗争.画布的中主要表现的主题是夜晚的星空.淡蓝的夜幕下月亮、星星发出金黄色的光晕,天空中白云朵,它们在飘荡,它们在飞翔.蓝色和黄色是表现梵高内心较为平静的颜色.天空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祥和,这也使梵高的内心得到了一丝的安慰,他纷繁、压抑的心绪似乎也是在这一刻变得平和.月光、星光皎洁,在天空形成一个个光圈,那是梵高内心的光明,夜晚时,它给梵高以指引.当时的凡高已舍弃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但他说:“宗教,可以说是我非常需要的.于是,夜晚我出去画星星.”天空的云朵被拉长,卷曲成海浪的形状,这象征了他心中的烦恼、以及一直缠绕他的病魔.虽然现在病以有所好转,但还是若即若离的跟随着他,使他不能完全摆脱.这飘摇的白云也是梵高自己的写照.它象征着梵高飘忽不定的生活,它象征着梵高那些没有结局的爱情,它俯视着下方的村落,表现出梵高内心对真正稳定的家的渴望.星空下的村庄显得平静、祥和,偶尔有几户人家点着灯,更加重了作品中家的气息,远处的山峦仿佛是村庄的依靠,显得雄伟、浑厚,这是梵高内心对家的渴望的写照.整幅画处在一种模糊的光线下,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无助.夜空中的星、云相互渲染、衬托,有种广袤而深邃的感觉.有人说: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恒.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像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像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着、
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自己选一些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