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苏轼有什么区别?
苏东坡就是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扩展资料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苏东坡吗
苏轼苏东坡是同一个人。苏轼是真名,苏东坡是绰号。苏轼是名字,苏轼的字子瞻,苏轼又叫苏子瞻。而东坡,是他的号,他自号东坡居士,所以世人称之为苏东坡。苏轼又叫苏子瞻,这是从小家里给他起的名字,而东坡是后来的自己取的。苏轼被贬黄州,与白居易境遇相同,也是在种地开荒,于是以东坡居士自居。他的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他是苏东坡。当时,年满二十的苏轼进京赶考,与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与此同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当中更是不乏到现在都很知名的文学大家。这一届科考在后来更是被称作千年科举第一榜。主要成就:1、政治风骨:在北宋后期,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朝庭上针锋相对势不两立。而苏轼能从社稷安危的视角出发,敢于直言,体现出高风亮节的政治品格。他最大的政绩就是在担任杭州通判期间,疏浚整治西湖,将瘀泥就地堆砌成苏堤。不仅造福杭州百姓,也使苏堤至今仍为"西湖十景"之一。2、诗词成就: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他一扫五代以来婉约奢糜的文风,作品以风骨卓然、旷达乐观、情感真挚、天然率性风格著称。如《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直抒胸臆,大气磅礴,至今仍为世代传诵的佳作。3、书法造诣:苏轼是宋代"尚意"书法的先驱,作品沉着深厚,在古朴中又不失潇洒豪放。尤其是他提倡的"执笔无定法,要使虚得宽"的理论,至今在书法界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寒食帖》、《李白仙诗卷》、《次辩才韵诗帖》、《东武帖》、《治平帖》等。
东坡宋苏轼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就是刚刚下过雨行走在山坡的东面,此时月色情系皎洁,因为已经是夜深人静而且刚刚下过雨的缘故,街道上那些商旅都已经不见了人影只剩下向自己一样的山野之人,不要嫌弃这山坡崎岖颠簸,就是喜欢这种铿然有力的拄杖而行的声音 。
这首诗在我看来应该属于苏轼中期被贬的作品,那种乐观还是一览无余,分析诗中意象不难看出雨代表着统治者的贬谪,东坡代表自己所坚持的路或理想,市人野人代表官场小人和自己,苏轼想表达的应该是自己的立场即使是崎岖坎坷的,但是也要昂然前行。主要抒发了一种洒脱坚毅的情怀,以及那不与世俗共染的高洁。
纯属个人看法 ,仅供参考。
苏轼《东坡》诗词赏析
东坡 宋代: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注释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苏东坡是哪里人?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味道于神龙初年被贬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任刺史。不久病故,后归葬故里栾城,留一子于眉,是四川眉山苏氏的始祖。到了宋代,苏味道留川子孙中出现了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即闻名遐迩的“三苏”。苏轼是苏味道的十一世孙。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苏东坡是哪里人呢?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味道于神龙初年被贬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任刺史。不久病故,后归葬故里栾城,留一子于眉,是四川眉山苏氏的始祖。到了宋代,苏味道留川子孙中出现了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即闻名遐迩的“三苏”。苏轼是苏味道的十一世孙。早年经历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